11月4日下午,旌阳区“梅媛”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黄河路小学进行了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参加这次活动的除了工作室的部分成员,还有旌阳区东泰小学的分管行政和语文老师,以及黄河路小学的分管行政和部分语文老师。
首先,工作室成员邱洪英老师展示了一堂《古诗三首》的教学课例。
在上课前,邱老师设计了“诗词”闯关的游戏:看图画猜诗名、听下句说上句、九宫格猜诗句。在课堂中,邱老师以《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和《桑茶坑道中》作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初读诗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发现异同、朗诵吟唱等活动。
主题交流之后,工作室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对本堂课就行深度讨论。大家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有很多:1、课前的暖场游戏设计很好;2、层次清楚;3、关注学生;4、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但是,作为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这节课也有一些做法需要修正或完善:1、议题不够明确;2、教学方式可以进行调整;3、着力品读应加强。接着,工作室成员就“确定怎样的议题?”“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引导学生品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课堂结束后,面对今天来参加这次教研活动的所有老师,工作室领衔导师梅媛老师做了主题交流,针对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做了阐述。梅老师说:群文阅读,一种方式就是举一反三,这个方法很可行,很有可操作性。另一种方式就是举三反一,但这种方式去推进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构架课堂,不管怎样的构架,都要体现古诗词教学的层次性、主题性。议题要鲜明,主题要清晰,层次要清楚。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比、对、读、对、整”,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亦如此。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打磨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是要经过不断否定、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实,探索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是这样的过程。寻觅古诗词的有效教学方法,寻觅灯火阑珊处的“他”,我们,在路上。
龙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