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德阳市第一小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课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细化顶层设计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把家庭劳动作为一项教育教学任务,精心设计居家劳动课程,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实践。课程“有知、有践、有研、有趣”,统筹安排好劳动时间,规划劳动课程内容,将劳动课程贯穿到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体验出力流汗,最终磨炼意志,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二、强化劳动意识
强化教师意识:通过在线办公,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家长意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家长会和主题队会,强调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学生意识: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鼓励孩子居家生活中主动参与综合实践劳动,积极开展生活技能展示活动。
三、健全评价体系
学校以《“居家成长先锋少年”家务劳动记录表》为抓手,充分依托家庭教育平台,将学生居家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明确不同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记录表》,疫情防控期间主要以居家劳动为主,比如: “我是家务小帮手” “巧手洗净小衣物”“清洁整理我能行” “我是厨房小达人” “趣味制作乐生活”“身边问题巧探究”等,家长以七天为一个周期进行记录,一个周期结束后对本周期的完成次数进行统计,并在“总计”一项填写次数。孩子综合评价的最终等级成为孩子是否被评为“居家成长先锋少年”的重要依据,用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据悉,德阳市第一小学校将劳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劳动课程深入研究,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