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劳动光荣理念。学校通过开设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充分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多种形式树立学生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形成广泛共识,推进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建设。
倡导三种劳动精神。倡导三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因地制宜安排内容。在校内设立校园劳动责任岗、学生勤工俭学岗,培养劳动意识。在学农中参加生产劳动,锻炼意志品质。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科创活动的研发制作、机器人的设计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创造性劳动,激发创造的热情。联系企事业单位到校作职业规划报告及参观活动,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职业体验、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储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
举行劳动节日活动。积极利用“五一”劳动节、植树节、校园劳动节、地方农民节、丰收节、桃花节、樱花节、非遗传承节、传统手工艺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健康、文明进步的劳动文化氛围。
建立家校贯穿机制。加强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正确思想认知,形成劳动教育的理性自觉和育人共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抓中间带两边,学校是最终的操盘手,发挥主导作用。
坚持做好六个原则。一是课程化原则;二是项目化原则;三是劳动技能结构化原则;四是劳动内容教育化原则;五是实践操作规范化原则;六是成果评价可视化原则。在劳动知识、技能、习惯的培养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