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实效和专业素养,6月17日下午,德阳市第一小学校开展了“2020年春期新教师语文汇报课点评”活动。学校10位优秀教师对15节汇报课进行精心点评,与会人员受益颇丰。
课程意识。教师要对课程敏感,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教者要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主动成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理性地、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决策,才能切实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整体意识。整体性是统编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特点,年段的整体,每册的整体,单元的整体,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较好,在把握好其内容的横向联系的同时,教学设计中体现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系统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注意年段特点、学科特点、课时特点,从而保证“精致课堂”的实现,保证了教学向纵深发展。
审美意识。审美是整体的、生命化的语文素养,教学中老师们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最终实现审美素养的培养。以情感为逻辑之维,将画面读成言语,让课堂呈现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节奏之美,使学生收获了“缘情猜想、入境体认”的阅读之美。
语言意识。语文离不开汉语语境、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言语生命精神这些根基和原点。教师善于在课堂中找到语文与这些根基与原点之间微妙而精细的“触点”和“接口”,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环境和氛围,通过创设情境或“语用”训练使学生的“语言的活性”本能得到滋养、培植和发展,以教师的“语言意识”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言意识”。
逻辑意识。语文课是一种文化场的建构,课堂就是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老师们在课堂中有较强的逻辑智慧。找准切入点,不断拓展与延伸,围绕主线一路行来,势如破竹,将主旨与主线合二为一、有机交织,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
对话意识。课堂上的对话聚焦教学内容。教师们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双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的教学质量、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质量。课堂的对话一步步走向思维的深度,教师提问打破线性思维,提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激励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对话对出滋味,对出水平,对出深度。
评价意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一是激励,二是诊断:修正与提升。课堂中,老师们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和学生一起邂逅生命的每一次高峰体验,用精准的评价语点燃学生的激情,让课堂充满人课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