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完赛活动,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35属。大赛从基层学校层层选拔到全国大赛,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参加,参与面广,影响大,培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甚至每年都有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子站上国际科技竞赛的领奖舞台,中请专利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这样的一个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竞赛活动,自然应该公正、公平、公开、严肃。然而,比赛中冒出的一些不和谐声音,让人在反思的同时,又发出追问:我们比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名利面前、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一个即使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不定能完成的相关研究,成为了一名小学生的参赛论文,并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大家都不愿意看见的“学二代”拼“爹娘”现象出现在大众视野。抛开竟赛不讲,获奖孩子的父母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孩子也是一名优秀的孩子,他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接触相关科学知识,并形成了浓厚的兴趣,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然而,一次完赛,把一家人推上风口浪尖,来自各方面的质疑让家长与孩子都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家长最后出面写公开信道歉,承认自己参与过多中请上交获得奖项,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项目的处理意见,并恳请广大网友和媒体给子孩子宽容和谅解。
整个事件中,孩子最无辜,是真正的受害者。为什么社会对一个比赛如此关注?深挖原因可能与各高等院校对优秀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有关。在2013年之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得者可以保送直升重点大学后来取消了保送政策,但有不少重点院校仍然很看重这项比,对全国、省一等奖获得者提前抛出橄榄枝,如果再经专家组一致认定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免于参加笔试,直接入学或者加分入学。在如此优厚条件的诱惑下,一些学校、家长坐不住了,甚至不惜加入过多成人的因素在里面,不是领着孩子奔跑,而是替孩子奔跑,于是乎一些所谓的科技天才儿童就此诞生。
望子成才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陪着孩子成长是一种朴实的幸福,揠苗助长伤的不光是家长,受伤最重的还是孩子。培养孩子的过程是漫长而辛苦却又幸福的过程,少一点包办,多一些放手,不妨让孩子“野蛮”生长一回;少一些名利,多一点云淡风轻,不妨给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这样下来,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能让学术造假污染纯净的天空,希望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竞争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希望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不要用外力过早剥夺孩子们脸上的纯真,陪着他们静静成长就好。